close



 


清明節從苗栗要了八隻蓋斑鬥魚回來養


和媽媽分了一半


可是有一隻母魚不知為什麼死了


後來又有一隻公魚可能是水位太高跳了出來沒注意也死了


 




 


於是就剩下兩隻了當時又分不清是不是剛好一對


直到上網研究了很久才確定他們剛好是一對


由於公魚一直再吐泡泡


母魚的肚子又有點大大的


 




 


應該是母魚快要生了


所以每天都有注意泡泡的情形


直到有一天發現泡泡怎嚜都連在一起而且發黃


也沒注意太多還好奇的動了他一下




 


前陣子六月21日去苗栗時跟女婿談起泡泡的事


他說應該是快要孵出小魚所以泡泡變黃了


叫我不要去動牠


心想是不是已經太遲了因為那幾天我還用筷子去動了幾下呢!




 


回來後看見泡泡不見了也沒在意


隔天餵魚的時候剛好用筷子撥動水草


才發現裡面有成群的小黑點


竟然是已經孵化的小鬥魚




 


小鬥魚太小拍不太清楚


黑點較大的就是小鬥魚


這一些小魚起碼有上百隻吧


真嚇了我一大跳趕緊把母魚撈出來以免牠把小魚都吃掉


我注意看了一下發現公魚都隨時緊跟著母魚


一定是在保護小魚以免被母魚吃掉


 




 


公鬥魚是具有養育的責任從吐泡泡當孵卵巢


交配後還要孵卵


小魚出生後還要餵養小魚真是偉大的魚爸爸


牠吐出來的小泡泡就是餵小魚兒的ㄋㄟㄋㄟ了!


 



只是不知道等到小魚長大時會剩下多少隻?


蓋斑鬥魚很會吃孑孓他也是保育的魚類呢


如果長大了你想要分幾條記得來告訴我一聲吧!


 


今天<七月一日>早上再拍了一次


眼睛都可以看的很清晰了


發現小魚又長大了許多開始在水面上快速的游動




 


算算應該有十天以上的時間了


這麼多的小魚也真有點煩腦呢!


 



蓋斑鬥魚Macropodus opercularis(Linnaeus)俗稱三斑鬥魚或台灣鬥魚,原產於中國南部、海南島、中南半島及台灣,1868年由P.Carbonier氏當做觀賞魚移入法國,此後即傳入西歐、南北美與日本。蓋斑鬥魚是本省特有亞種魚類,數十年前曾遍佈全省大小溪流、溝渠、和池塘,如今卻在大部分的地區消失了,僅剩苗栗三義一帶較多,桃園、臺南、臺北、臺中則是零星分佈(1994,詹)。其數量漸減的原因大概為農藥使用流入溝渠,河川受工業汙染,及棲地環境日益稀少,及受大肚魚、吳郭魚等外來種魚類的入侵等影響。近年來許多人開始注意到其瀕臨絕種的危機,而有計畫地進行復育工作。


在古早時期,三義的池塘、沼澤、溝渠就已經遍佈了蓋斑鬥魚的族群,許多當地居民會抓來飼養觀賞,成為代代相傳的一種樂趣。甚至,有外地人前來捕捉、或是從外地跑來索取魚種回其居住地繁殖飼養,也有本地人帶至外地野放的;所以一直以來,蓋斑鬥魚都被當作是三義的特產,而事實上三義也是台灣蓋斑鬥魚的原鄉之一。


通常雄魚顏色較為鮮豔,身上的條狀斑紋較為明顯、色彩也較艷麗;雌魚的色澤則比較淡、比較偏白色,樣子就是比不上美麗的雄魚。至於在尾鰭上的判斷,雄魚會擁有較長尾鰭,且呈剪刀狀,有些特別漂亮的在尾鰭尖端地方還會拖曳的很長像是彩帶一般;雌魚的尾鰭短,剪刀狀不明顯,跟雄魚有很明顯的差別,相當容易辨認的。

 飼養蓋斑鬥魚來作觀賞時,牠們最美的時刻就是在每年清明節氣溫回升之際了。這時的成年雄性鬥魚其「第二性徵」會開始變化,背鰭、腹鰭、尾鰭會一直延長至體長的一倍左右,身上的鱗片也會發出紅、藍相間的閃閃光澤,變得相當美麗。至於雌鬥魚身體比較明顯的變化,是在經過一個冬天靜養後,腹部鼓鼓的長滿了卵,接著就要等待交配了。



蓋斑鬥魚的產卵期約在三月至十月中旬,雌魚產卵前,雄魚會尋覓浮水型植物群下(如浮萍、水芙蓉)為構築泡巢的場所,然後浮到水面,吸進空氣後,再吐出許多小泡泡,這些動作會連續做,直到泡泡達到一些數量,這些小泡泡就是將來給受精卵住的窩,一般也稱泡巢;然後,雄魚會在雌魚面前跳舞、求愛,只要雌魚表示願意,雄魚就會彎起身體纏住雌魚,使雌魚產卵。雄魚則一面使卵受精,一面用嘴巴將受精卵銜入泡巢內,並在一旁守護者,這個時期雄魚會趕走所有靠近泡巢的其他魚,連雌魚也不能靠近,大約經過一、二天之後,卵會開始孵化;再經過三天,幼魚就可以自由的活動,這時雄魚就會把牠們從泡巢中拉出來。初孵化的小魚約0.1公分,一週後約可長至1公分,三個月後可長至三--四公分,六個月即可生長為成魚,最大可長至6--8公分。


除了耐餓之外,還有一特點也讓鬥魚堪稱是懶人飼 養的良好魚種,就是養牠不需要打空氣。有養過金魚等其他熱帶魚類的人就知道,魚缸中要打空氣是讓魚存活的要素。不過蓋斑鬥魚鰓上有所謂「迷器」的皺摺,這輔助呼吸的器官使牠可以直接在溶氧量低的水中呼吸空氣。不過,每隔十幾分鐘牠就要探出水面一下做類似換氣的動作,所以飼養牠時要注意水面上不能被密集的浮萍覆蓋,這樣會阻礙牠們換氣的動作,使牠們「淹死」在水中。


一隻野生鬥魚一天可捕食300隻孑孓,因此對於防治病媒蚊有很大的效果。因此台灣政府正在嘗試復育台灣蓋斑鬥魚並計畫性放養,以最自然的方式來防治病媒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老黑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8)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