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米樂"崑濱伯 好米代言人
紀錄片無米樂的男主角崑濱伯,樂天知命的個性讓很多人記憶深刻,現在他成為台南後壁鄉的知名人物,吸引了無數遊客前往,也讓更多人重新發掘種出好米的後壁風光夕陽襯托稻禾閃閃發光,這裡是生產好米的台南後壁鄉,過去名氣不大,但現在出現一位最佳代言人,讓後壁米瞬間成為搶手貨拍完無米樂的崑濱伯,去年成為全國冠軍米王後更家喻戶曉,但他依舊展現農家純樸的謙遜本色高知名度的崑濱伯,吸引全台的民眾和農友來請教他種出冠軍米的撇步,已經高齡七十八的他,卻告訴大家最新潮的稻米經有了崑濱伯來身體力行種好米,後壁農會也耗資一億六千萬更新製米設備,決心讓後壁米品質更出色無米樂,種出好米更快樂,崑濱伯和後壁人的哲學,把種田當成修行,只要用心和堅持,就能讓這片土地誕生意想不到的奇蹟(民視新聞劉盈盈劉毓琦專題報導)
我們來到無米樂的故鄉,
台南後壁鄉菁寮庄參觀文化資產
導覽老師送給我們一個帶子還有一個陶碗
一頂斗笠<不過回去時要還他>
會長笑說我們揹著的是台客包
一副庄家客的模樣,真有趣!
來到崑濱伯的米店,大家參觀著他們生產的冠軍米
也購買他們的一些農產品
我也登記買了一包米
崑濱伯和崑濱伯母和我們一起合照
現在他們兩人也因無米樂的紀錄片而成了名人
菁寮聚落,昔日以盛產“染布菁仔”聞名。本地的藍染工藝,起源甚遠。靛藍織染,不僅僅提供了染料商品,隨之發展的彩紋圖騰,更宣告了產業文化的誕生。光復以後,本村則以“三角藺草”編織為農村副業。庄內廣行草編,一時蔚為盛事。遷延至今,雖然藍染、藺草等傳統工藝,早已消逝身影。
以前理髮店的座椅可以調整坐躺
古時候的香蕉冰一杯才十元
黃永全執行長負責籌辦~台南高工校友會們~
歡迎參訪無米樂故鄉景色.
就是我們這一團啦!
2000年終在菁寮醫生──現高雄重仁骨科醫院梁耀明先生的子嗣全力支持下,成立了墨林農村文物館。這房舍是當地醫生梁耀明的故居,目前收藏著傳統農具和生活用品等等,都是由居民無償提供
晒乾壓平的藺草也稱鹹草
這一台就是專門手工編織草蓆的機器
他在表演特技嗎?
古時候用這石頭滾過藺草
石頭滾動時把三角形的藺草壓扁
然後才能編織各種的籃子或草蓆
以前沒有什麼機械都使用人工
古時候的人,頭腦真聰明!
樹上的果實就是用來當染料的原料
菁寮村一帶,盛產染布原料的植物,菁寮人稱為「染布菁仔」,當時的染布草寮,櫛比鱗次,因此這裡才被稱為「菁仔寮」-菁寮。由此可知染布是當時賴以為生的產業,也是一種 獨特的工藝技術。
棉被店古時候都是用人工彈打棉紗
一天大概只能打一件吧!
隆泰棉被店~(煌明爺爺:手工棉被)
打鐵店
黃老師帶著我們前往稻田巡禮
光復以後,墨林地區則以「三角藺草」編織為農村副業。藺草又名茳芏或茳蘺,屬於莎草科莎屬,葉片退化,莖呈三角管狀,高可長至二公尺(因季節氣候不同而變化),其種類有:1.苑裡藺:為生長於水濕山野及水田之多年生草本植物,盛產於大安溪下游臨海大甲、苑裡地區。莖呈正三角形,稱為淡水草,又稱蓆草、纖維輕堅韌。是當地編織帽蓆,及各種藺草編織品的主要纖維材料。2.三角藺:莖呈三角形,又稱為鹹草,韌性較差,早期盛產於南部學甲鹽水一帶,當地曾使用未析草的莖草編織手提袋、拖鞋、草蓆,品質較粗。也有用來綑綁貨物的。
菁寮黃宅古厝位在菁寮村,起造人為黃爐及黃水順(首屆庄長)兄弟,一般人稱做巴洛克西洋樓仔,為一座融合傳統與西洋風格的建築物。
黃宅立面屬二落正身五間起,兩側對稱。正面有雙柱式造形及洗石子的山形牆,牆額上有雙排文字,上為黃氏堂號「紫雲荔園衍派」,其下「AD1928」為西年的建築時間,「JD2588」是日皇年代,而「Shinj Yun Kow.」則係黃氏店號「黃振順」之意。兩側間則都是八角凸出式廳堂,側間正面也作山形牆,後側則是形式較簡約的欄杆。屋之後面亦作山牆形,其上書寫黃姓祖籍「江夏」,文字旁並有藻飾。
這些房間以前是租給來這裡販賣的商人居住的
阮宅的歷史蠻傳奇,它原先座落嘉義縣鹿草鄉頂潭村,是某林家望族的祖厝,傳了三代,因家道中落,賣予後壁許遷,許遷運用拆遷技術,將宅第搬遷至現址。後來許家亦式微,轉賣與阮家,目前古宅的主人為阮齊。
古宅為閣樓式建築,佔地不大,建築面積僅三十六點六坪,其整體建造完全由精密切割的木窗、樑柱、斗供,依稀可見當年的風姿,牆壁精美的雕飾、彩繪層次明朗,是縣內少有的古建築。
這三位美女就是負責今天要挑飯
給我們吃的愛心媽媽
穿著他們傳統的植物染的藍色圍兜與髮巾
以前種田的人送飯菜到田裡
就是用這種竹編的籃子裝著食品與飲料
墨林村是由阮家古厝主人阮謙命名,取墨客林立的意思。文風薈萃,人才輩出,期勉後代子孫才高八斗,學富五車。墨林村得天獨厚,擁有豐富的水資源,利用特有的水文石頭和植物搭配人文造景的小橋,堤岸具有戲水休閒和教育的特色是學校生態教學的活教材。親水公園的再生,歸功於村長殷獻政和雲科大師生合作,獲文建會補助,91年3月竣工,希望透過水邊生態環境的體驗,加強學童對故鄉的認識,傳承寶貴的文化資產。墨林村親水公園結合周邊的人文、歷史和古厝建築物非常有發展潛力
午餐是由愛心媽媽所煮的割稻仔飯
以前割稻時挑到稻田邊給工人吃
大夥或蹲或坐著一起享用午餐
簡單卻豐盛的飯菜就放在牛車上
有虱目魚,土雞肉,菜圃蛋
紅燒肉.高麗菜,絲瓜,冬瓜丸子湯
最重要的是那鍋當地的香Q米飯
一牛車的割稻仔飯讓我們吃的滿頭大汗
悶熱的天氣讓我們也感受到以前農人的辛苦
哪有現在的冷氣可以吹啊!
位於「菁寮國小」斜對面的菁寮天主堂竣工於1960年10月18日,由1986年獲得建築界最高榮譽的普立茲建築獎得主-德國名建築師哥特佛萊德、波姆(Gottfried Bohm)所設計。據了解,這是天主教以募款方式所建的教堂。三角錐體的金字塔造型和金屬鋁板的建材,矗立在一片綠油油的稻田中,與傳統紅牆紅瓦,低矮樸素的街屋及合院民宅,形成強烈的對比,相當搶眼,成為本地一個明顯的地標。教堂建物可分為四部份:鐘樓、洗禮堂、聖殿、聖體宮,都是陡峭角錐尖頂造型,傳說靈感來自於農田間的稻草堆;四個頂尖處各有一代表性的飾物:雞、鴿子、十字架、皇冠。走進教堂內,紅色門框的落地門窗與家具等本土意象在這座西方教堂的建築語彙中,仍然和諧地融於一體。長方形的空間有著八角形聖堂,一大一小的尖塔與聖水池宣示出教堂建築,但室內在落地門窗打開後與田園風光亦可連成一片。是台南縣境內最具鄉土趣味之聖堂。
教堂裡面還供奉全村的祖先牌位
十字架前的香爐你看過嗎?
協辦單位:台南縣後壁鄉菁寮村社區發展協會,菁寮聚落墨客林立社造文史工作室
名額:二十~四十名(歡迎機關學校,個人,團體報名)
報名費:250元(含100萬旅遊平安險,菁寮文化古蹟導覽,無米樂割稻仔飯,手工台客袋,陶瓷碗,手工祈福項鍊.)
報名洽詢:黃永全(導覽老師~社造員~社區規劃師文 化資產守護經理人)手機: 0931033700,菁寮(06)6621272,轉黃永全 台北(02)86772547(黃小姐)
你想來看看這個純樸的庄腳嗎?
真的值得一看的老街,
也能深切體會種田人的辛苦